四美塘 三十年的变迁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08-12-04作者:浏览次数:316

1963-1968

 

小时候在附中读书,每周六天都要从杨园(铁四院宿舍)到附中(徐家棚)步行去上学。除了偶尔走和平大道,那时还有两条小路可以走。当时的和平大道是条很简单的水泥路面,可以行驶两辆对开的车辆;两条小路只能一人前行,路埂上满是绿色的小草,空中弥漫着湿润的空气,夹着一丝泥土的味道;青少年时代的孩子喜欢跳橡皮筋、跳绳,总是蹦蹦跳跳的去上学,跳着绳子回家来。

 

和平大道是武昌的主干道,现在是四个车道的黑色水泥路面,两旁为绿化带,外侧为自行车道、人行道。每天担负着各种车辆的过往,特别是越过四美塘之上的长江二桥通车使这一带产生巨大的变化。上、下车道分流武昌、汉口、青山、东湖梨园等方向的公交大客、小轿车、货车等运输车辆,交通运输十分繁忙。

 

和平大道的西面为四美塘小路,走在小路上,我的记忆里是一片小瓦房,右面是水塘,中间有一座木桥,上面的木版稀稀拉拉,只有胆大的人才敢走;再往前是左边一大片菜畦、一座孤零零的小茅屋、一棵垂柳老树;经常看见一位老人在塘边的小路上洗涮,前面还有一大片菜畦……再才到了徐家棚街前的老百货商店。可惜,那时侯还没有学摄影、也没有照相机这样的高档消费品,更没有摄影的意识借个相机把它记录下来,但是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。

 

和平大道的东面的小路,我读书时是沿着一段红墙(铁路材料厂)走,再走过一段蓝墙(国家337物资处)边的泥土小路。这里十分僻静并且有神秘感;往东看是一望无际的田垄,顺着线条的透视望去田垄几乎看不到边。夏季和平公社的菜农在搭着架子的豆角、番茄地里劳作,小路边野西瓜遍地,摘了把它捏软是孩子们的娱乐游戏。比较偏僻的小路一直连接到附中的铁塔,早上调皮的男生在塔上玩耍(有时物资局的工作人员来驱赶,涉及国家机密的嫌疑),直到校务“Wutega”来检查,才不得已进教室。走这条东小路的人不多,需要一点胆量,因此每次说起来都有些神秘兮兮的。

1978-2008

 

我存有一张很美的历史照片,是1978年在下马庙的铁机办公楼六层顶上拍摄的(图一),也曾在水运工程学院的七层楼上远眺,那是当时武昌最高的楼房,从那里可以看到的乡村景色。现在在18层楼顶拍摄的下马庙方向(图二)已经高楼耸立,并且无法找到确切的原址,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它淹没在友谊大道方向的楼群里。

 

今天四美塘公园是这一带居民的绿色休憩地:亭台楼阁、小桥水榭曲廊(图三)。每天晨练的人群熙熙攘攘、环湖跑步,歌声此起彼伏,交谊舞、太极拳、瑜伽、抖空竹,运动健身的人群比比皆是,今非昔比的各种材料的石子路。春秋柳岸花香;冬景白雪将绿色的冬青、夹竹桃覆盖,雪景中戏耍的女孩早已胜过四个美女的古老传说。

 

晚上人少时,空气清新、环境幽雅、竹林掩映。似乎听到荷花荷叶的悄悄细语、隐约略见桥影互映。不由将你带到另一境界:转朱阁、低倚户、照无眠。………起舞弄清影,何是在人间?

 

青少年时代的东小路,现在是集贸市场,靠墙的路没有了。红墙的后面是一片高大的库房,堆成山的粮袋;蓝墙的背面是货源丰富的市场,熙熙攘攘直接通向原来觉得高大的铁塔。

 

横行推移,东去500米是平行于和平大道的武昌赫赫有名的三干道(友谊大道),与长江二桥的引桥连接的徐东大道交汇,成为武汉大都市商圈的另一个经济核心地段。最早的平价超市——徐东平价已经过了那个曾经喧闹的时段,取而代之的是面积更大的物流中心——销品茂,不远处有麦得龙、新世界、金马家居、苏宁电器,旁边还有不断修建的市场,为周围的小区的居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。

 

友谊大道的宽阔早已远远盖过和平大道,地铁、过江隧道的出口基本上在三干道上面。尽管还在修建之中,对于路面的堵塞,车道的繁忙现象,建成后可以缓解交通,这是四美塘居民新的期待……

 

 

 

图一 1978年(下马庙)

 

 

 

图二 2008年拍摄(下马庙向)

 

 

 

图三  2008年拍摄(四美塘林荫小路)